自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,倡导“学而优则仕”,由此带来的一大现象是,各级官吏多为饱读经典的博学之人,更有不少流传后世的诗文大家。明代中期,有两位叫赵完璧的州县官员,不仅以善政传史,而且留下很多与河间有关的诗文名篇,可算是极为巧合。
万历知县留美名
第一位赵完璧是河南陕州(今三门峡市陕州区)田家庄人,字念敬,号连城,生于书香世家,其亲弟赵文与曾祖父赵全都是考进士出身,赵完璧则是万历十四年(1586年)的进士,在当地传下“一门三进士”的佳话。中进士两年后,也就是万历十六年(1588年),赵完璧来到河间任知县。来到这个以“毛诗”闻名的古城,赵完璧心中还是很有责任感的。他看到前任知县夏之臣在城南兴建大桥一座、小桥六座,极大地便利了百姓,心中思索着自己该留下怎样的政绩,不禁长叹道:“夏公底其绩于南,予不当底其绩于东乎?”
于是,赵完璧主动捐出薪俸,又四处募集银钱,在河间城东修成横跨古洋河的“青陵桥”,万民称便,连河间籍京官、任刑部侍郎的樊深都感动得亲撰《青陵桥记》,以载知县功德。此外,赵完璧还召集本土儒生,搜集资料,撰写《河间乘史》四卷,成为河间县历史上第一本“县志”。据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方志资料记载,赵完璧还是明万历年间小有名气的书法家,擅长小楷,校对过家乡的《陕州志》。
万历二十年(1592年),因治理河间有方,经朝廷考核,赵完璧被提拔为户科给事中,后迁工科都给事中等职。给事中一职既监督“六部”的相应官员,又负责谏言皇帝的失德失政之处。万历二十四年,明神宗向全国派出矿监税使,为皇室敛财,掠夺商户,民怨四起;赵完璧与另一位给事中上疏皇帝,力陈矿税之害,请示裁撤矿税使臣。因敢于直言进谏,赵完璧名重一时,后官至太常寺少卿(正四品),掌管国家祭祀。
河间八景留诗篇
从北京到杭州,大凡古城常有“八景”之说,流传后世的不止于景美,更在于历代文士留下的“八景诗”。乾隆《河间县志》也收录了“瀛海晴波”“高台晚照”等“八景诗”,其中有三首为赵完璧所作。
一为《芹宫时雨》,诗曰:“玉本鲜鲜绕泮宫,忽经春雨过池东;托根喜得宫墙近,释菜应知俎豆丰。沾化岂无攀桂手,希贤谁有断齑功;却思少年歌游处,老大风尘愧转蓬。”说的是河间府庙学前的小水塘前,春雨过后、泮池水满,水芹菜饶池疯长、翠绿一片,让作者想起年幼时在庙学里读书、唱诗的快乐情景。
一为《槐市熏风》,诗曰:“绿遍街衢碧影沉,熏风初起满徵音;浓开夏屋千障荫,远度虞楼午日琴。市罢斜熏弦管杂,蝉林晚陌曙烟深;熙平景色需贤牧,门外棠阴几叶森。”